2022年7月26日晚,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品读”系列讲座第二讲通过线上会议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凤林主持,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刘文飞老师作主题报告,题目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细节”。
在这次讲座中,刘文飞老师主要与大家分享他在一遍遍重读《安娜·卡列尼娜》这一经典作品后的一些收获。
帕维尔·巴辛斯基《安娜·卡列尼娜的真实故事》俄文原版封面图
刘老师首先回顾了《安娜》在文学史研究中的若干种读法,例如:(1)曹靖华先生主编的《俄苏文学史》从俄国文学史的角度,将《安娜》看作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2)列宁从意识形态和俄国革命史的角度,将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并着重提到了《安娜》;(3)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及作者本人身上洞察到不断丰富的精神成长史,称其创作为“心灵的辩证法”;(4)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俄国文化史的角度,将《安娜》肯定为“一个意义特殊的文化事实”;(5)米尔斯基撰写的《俄国文学史》从小说调性的角度,将《安娜》形容成“旷野中一声痛苦的哭号”;(6)卢那察尔斯基受俄国民粹派文学的影响,提出《安娜》是“一部惶恐不安、缺乏自信的小说”;(7)刘文飞教授评价《安娜》是“俄国近现代文化崛起的里程碑”。
《安娜·卡列尼娜》(漓江出版社2012版)封面图及刘文飞老师撰写的序言
除此之外,刘老师也指出,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安娜》还有很多其他读法,如从小说主题的角度,看到其作为“家庭悲剧”的意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安娜》的人物和情节;从文学结构的角度,在《安娜》中提取出“拱形结构”;从自传写作的角度,探究人物身上保留的作者痕迹;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指出《安娜》是一部“欧式小说”。总之,《安娜》的解读方式不一而足。
在本次讲座中,刘老师提出另一种读法,即将“小说中的细节”作为新的介入点。“小说中的细节”,用俄语表述为деталь或подробность,指文学作品中的“细枝末节”。细节,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结构、语言、节奏、调性等一起,共同组成小说诸构成因素。其中,细节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奇怪的是在小说叙事学中,细节受到的关注反而最少。以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Aspects of the Novel)为例,该作品一共分为九个章节,除导言和结束语外,分别探讨了小说的七个方面,包括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图示和节奏,却唯独遗漏了细节。刘老师认为,与其他因素相比,小说中的细节相对零散,不易归纳,这是造成小说理论较少系统阐述细节的主要原因。
爱·摩·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Aspects of the Novel)封面图及目录页
正因于此,纳博科夫(V. Nabokov)对细节的观照尤其具有启发意义。流亡美国期间,纳博科夫为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作了一次题为“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Good Readers and Good Writers)的讲座,讲稿后收录于他的《文学讲稿》。在那次讲座中,纳博科夫围绕“作为一个优秀读者所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几项要求,如“注意和把玩细节”、“须有想象力、记忆力、一本字典和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反复阅读”及“将艺术感觉和科学感觉相结合”。刘文飞教授指出,纳博科夫列举的各项条件都指向了对细节的观照,一位擅长品读的读者应该是一个反复阅读的人(a rereader),面对一部文学经典,只读一遍恐怕不行,必须反复阅读。
带着这种关注,刘老师把注意力转向《安娜》中的细节。他提出《安娜》中的细节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人的细节”和“物的细节”。其中,“人的细节”又可以由外向内地划分为肖像细节、举止细节、神情细节、心理细节等方面;“物的细节”则有小有大,有实有虚。
一、 “人的细节”
刘老师在讲座中为大家细致地展示了四位人物的肖像细节。
1)安娜。尽管托尔斯泰对安娜的肖像描写并不多,却突出了三个基本特征:眼中的亮光、黑色的鬈发、轻盈的步态。
眼中的亮光(блеск, свет, огонь)是安娜烈火般的内在激情的自然投射。起初渥伦斯基总是能从安娜的眼眸中捕捉到一道明亮的光彩,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安娜会在慌乱的时候眯起眼睛(щуриться),用睫毛遮蔽这道光芒,因为她意识到它可能点燃一切,成为吞噬一切的灾难。
黑色的鬈发(черные курчавые волосы)为安娜赋予一种具有东方色彩的神秘诱惑的力量。
轻盈的步态(быстрая, легкая походка)反映出安娜行为举止的快速有力。
玛丽亚的肖像画,现藏于莫斯科托尔斯泰博物馆
中文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的宣传海报,以黑色为基调
2)卡列宁。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注意到卡列宁“支棱着的大耳朵”(торчащие уши),随着安娜的激情被渥伦斯基点燃,她开始带着批判的目光看待丈夫身上的细节,卡列宁的耳朵衬托着他的枯燥冷漠、故作正经,一经放大,就让安娜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可忍受。刘文飞教授形容道:“安娜发现了卡列宁的大耳朵,托尔斯泰发现了安娜的发现,纳博科夫发现了托尔斯泰的发现,现在我们要发现他们的发现。细节像接力棒一样不断地被传递。”
卡列宁还有一个让安娜恼火的习惯动作,扳指头(пожимать пальцы)。扳指头是卡列宁克制自己,让自己冷静下来的一种方式,也反映了他作为一名官僚的古板无趣。在了解安娜的不喜欢后,这一习惯逐渐变成他心里的一道障碍,直到二人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卡列宁才以更加自然、更有底气的姿态重复这一习惯。
俄国大臣彼得·瓦卢耶夫的肖像画,巴辛斯基认为此人是卡列宁的原型
3)渥伦斯基。《安娜》着重描写了他的两个特征:笔挺的身体和整齐密实的牙齿。作为一名从军校毕业的宫廷侍卫,渥伦斯基身材笔挺并不奇怪。更有意思的是后一个特征,渥伦斯基笑起来时总会露出一口整齐密实的牙齿(крепкие сплошные зубы)。在俄语中 ,сплошные зуб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马的牙齿,而在这里则隐喻着渥伦斯基赛马般的莽撞勇敢的性格。然而在最后一次出场时,渥伦斯基却犯了牙疼,牙齿产生的剧痛折磨得他一脸痛苦,与以前的情形形成对照。
十九世纪俄国宫廷侍卫服装装饰
4)列文。尽管列文身上具有很强的托尔斯泰自传色彩,他们在外貌上却并不相像。列文的体态像熊一样笨拙,他野性有力的形象总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托尔斯泰本人却并不这般魁梧。列文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容易脸红(краснеть),小说中提及列文脸红的段落不计其数。纳博科夫对此的解释是,“托尔斯泰只是遵循了一个古老的文学传统,即把突如其来的脸红作为内心激动的特殊暗号或信号”。
左侧为克拉姆斯科伊为托尔斯泰作的肖像画,右侧为托尔斯泰的夫人索菲亚正在临摹克拉姆斯科伊的画作
刘老师归纳道:安娜黑色的鬈发和闪亮的眼睛,卡列宁支棱的耳朵和扳手指的动作,渥伦斯基密实的牙齿和列文涨红的脸庞,都是托尔斯泰在人物肖像描写上的点睛之笔,这些肖像细节在小说中始终伴随着四位主人公,构成他们醒目的识别符号和个性名片。
安娜的心理细节也同样是扣动着读者心弦的。关于安娜的最典型的心理描写集中在《安娜》第七部的最后四节。小说刻画了安娜自杀前夕的四个乘车场景,由此展开了四段心理描写。通过对这四段层层递进的心理描写的逐一解读,刘老师得出结论,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心理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意识流活动,常常是由外在细节的触动所引起,是对外在细节的反射。
二、“物的细节”
契诃夫曾说过,“没有细节,物就没有生命。”(Без деталей вещь не живет.)这位善用细节的作家还有一个更为形象的说法:如果戏剧一开始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到结尾这把枪一定会打响。在文学作品中,作家赋予物以生命,使它们以细节的方式发挥作用。在接下来的文本解读中,刘老师分别从三个方面谈论物的细节,包括细节的大小、细节的重复和贯穿、细节的象征和隐喻。
1)细节的大小。
在《安娜》中,物的细节有大有小,小至一片树叶,大至整片天空。在讲述安娜告诉渥伦斯基自己怀孕的消息这一情节时,托尔斯泰借用一片小树叶(листок)透露出安娜逐渐加深的紧张情绪。与树叶相比,天空(небо)要宏大得多,但在《安娜》中仍算作一个细节,它紧紧关联着列文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发展。列文曾两次仰望天空,在最后一次仰望中,列文顿悟到:唯有善能够像星星一样闪出召唤的光芒。
2)细节的重复和贯穿。
《安娜》中最典型的细节是安娜的红色手袋(красный мешочек),它贯穿小说始末,一共出现了八次。通过对这八次细节描写的逐一解读,刘文飞教授指出,红色是一种危险的颜色,安娜的红色手袋像是一道红线,起初是她用来隐匿慌乱感情的私人保险箱,后来变成了一座指示着禁止的红色信号灯。
3)细节的象征和隐喻。
暴风雪(метель)是俄国文学中的常客,《安娜》也不例外。在从莫斯科开往彼得堡的火车途中,渥伦斯基突然出现在安娜面前,尽管此时的站台正遭遇着狂风和暴雪,眼前的恐怖景象却反倒使安娜觉得更加壮美。安娜的内在激情如同这凌厉的暴风雪,具有吞噬一切的潜能。蜡烛(свеча)是另一个经常出现的细节。在列文与吉蒂夫妇的婚礼上,没点燃过的蜡烛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美满;而在安娜生命中的最后一夜,残烛的微光则预示着她生命的熄灭。
讲座最后,刘老师总结道,阅读一部小说,说到底就是在阅读其中的细节。对细节的感悟和阐释,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交流过程,就这一意义而言,或许存在着某种细节的接受美学。小说中好的细节都是“能说话的细节”(говорящая деталь),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内涵和寓意,面对这样的细节,每一个读者都必须独自做出自己的理解和阐释,解码或填充。对于作者而言,“细节决定写作的成败。”对于读者来说,“细节决定阅读的成败。”《安娜》如同一坛已珍藏一百四十余年的醇香老酒,至今仍留待读者慢慢品味,而从细节着眼的解读方式或许能带来更具个性化色彩的阅读体验。
主持人徐凤林老师为本次讲座做了精彩的评论与总结。他强调,小说中的细节同时具有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意义。就客观方面而言,细节是小说的重要构成因素,与小说整体既对立又统一,对细节的阐发必须以对整体的把握为前提;就主观方面而言,细节使小说人物、作者及不同读者之间达成一种互动关系,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在互动环节,刘文飞教授回答了听众们在评论区提出的问题,就《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的部分具体细节的解读、对于细节研究这种方法的观点,对托尔斯泰的文学史地位与评价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更进一步的热烈讨论。
文字整理:王清
纪要在刘文飞老师讲座内容基础上总结摘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