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晚,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品读”系列讲座第一讲通过线上会议举行。讲座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鹰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作主题报告,题目为“文人艺术的几个理论问题——从恽向的八开山水册页谈起”。
首先,朱良志教授介绍了文人画的内涵及特征。文人画强调心性的自由,重视表现真实的生命感觉。文人画的特点是淡去形式,抛去目的性,体现出“文人意识”。文人意识的关键在于“非从属性”,强调不受外在目的性的驱动、表达真实的生命感觉、寻找生命的安顿地等。宋元以来,对文人意识的强调越来越明显,不仅体现在绘画中,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形式,构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理论观念。
本此讲座以恽向的一套册页为基础,讨论文人艺术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恽向(1586-1655)在明末清初艺坛地位很高,他的画作从倪家山水脱略而出,并从儒佛道思想中吸取养分。作为恽南田的伯父,恽向直接影响了南田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形态。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恽向一帧八开册页(原十八开,今存八开),每开有对题,图文对照,是恽向的晚年之作。这套册页是仿古册,题跋中的内容反映出他对传统绘画的观念,包括对当时流行的南北宗问题的看法,更涉及文人艺术的许多核心理论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此八开图册如下:
第一帧 此倪画
对题:
今人遂以倪为简笔,可画而忽之矣。且问:此直直数笔,又不富贵,又不委曲秾至,此其意当在何处?应之曰:正在此耳!请问迂老何人,迂老而岀笔,无一非意之所之也。画气必冬!奈何无所取之,取其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亦非我冬,而姑存其剥以俟也。似则不是,不似则又不是。无所取之,取其若存而若亡也;不得多笔,又不得一笔,无所取之,取其人之所不见而藏焉也;直直数笔,奈何无所取之,取其犹存者骨也;有时乎多而人不见,有时乎少而人反见之,无所取之,取其人见以为惨淡,而我见以为深沉也。若夫鱼沉雁杳、雪舞花飞,此则态也,而非意也。二月十三残梅下漫书,道生。
第二帧 迂老雾图
对题:
或曰:简则易尽。简而易尽,亦何以贵于简乎?或又曰:简笔固难气韵。此迂老雾图也,有气韵乎?无乎?昔人画仙山楼阁,只画一两楹,点缀冥漠间。而吴生半日写嘉陵山水百帧,夫非笔笔有不尽之意,胡以能得百帧于半日也?而且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夫非胸中具有无尽之意,又非有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之意,胡以能传此无尽之意也?昔人赞迂老,谓人所无者有之,人所有者无之。而吾直曰:人所有者有之,人所无者无之,而意已无尽矣。道生灯下志于意安堂。
第三帧 亦迂
对题:
藏经云:无人月欲下,有佛松不言。此意可会可思,可以思之不得而更思之,每落笔,胸中辘轳此语,则笔下无而至于有,有而至于无矣。香山。
第四帧 吴仲圭
对题:
梅花道人法本董巨,而自岀一片天机,亦犹米元章之学吴道子也。画理深微,只于进退俯仰,分得虚实,虽满篇秾至,而自有其疏落;虽满篇荒凉,而自有其拮构。此帧谨慎,似谢樗仙之学吴仲圭。而气韵不择浓淡,无间然矣。
忆得仲圭当年自守塞默,名不出于闾里,必待后世子云。岂里闬之耳目,宥于近,而渊明所谓乡里小儿!抑文人气魄,自与三家邨人不及相下耶!故凡学力,须要自信得真,举世非之,弗顾也。香山书。
第五帧 梅花道人
对题:
秾密谨慎,恐未能为此老传神写照,以粗辣之气行之,愈放肆,愈见文人韵致。语云:白雪为笺,翠云为管,青霞玄雾为墨,不能写满空之藻缋;而文人以寸心为上帝捉刀,江涛为槽,松风为柏,谷啸山鸣为唱,不能奏八极之宫商;而韵士以孤音为大地通窍。因记其说于此鼓舞杨生,一笑耳。香居士。
第六帧 董源
对题:
此北苑法门也。其笔俱出正锋,而用法则岀奇无穷耳。元四大家及诸家俱祖此,而右丞之法乃畅。惟诸家各岀变化,如临济、曹洞,各成一宗,然未有能离此者也。余往时画册皆先此为黄河之源,而以云林无尽之意为殿。今以世人开口便说倪黄,故先以倪黄二种示现化身,而从上历来,各岀一种,使知根本之地,不可不穷登峰造极,未有能脱此者也。画至北苑,使人不敢复言气韵,如祖师登坛说法,开口来问,便得一棒。不似世尊拈花微笑时也。二月十五雨中漫书香山向。
第七帧 巨然
对题:
此巨然《钟声图》也。题始于王摩诘,董巨及元宋诸家多有为之者,而巨僧厚力静气,遂为夺标。然诸家心苗所出,则一矣。了人作语,其上者,如炎帝时流云洒液成琼浆,服之后,天而老。次则如玉馈之酒,美于肉,澄于镜,玉尊随取自满。若吴兴马豆,用䝞国夫人厨吏,捣以作糍,齿牙酸殢,最下。此语无异在痴人前说梦,而解者谓之丹甑。欲无烟火,不炊而沸。闻此不骇,乃证于道。惟画亦云。香山老人书于残梅下。
第八帧 荆关遗意
对题:
此荆关遗意,亦不尽然也。其中有最拙处,有最不相属处,云烟秩然,画工若能知此理,吾当下童子拜耳。有一问头于此:看杀卫玠,掷果潘安,处子张良,冠玉陈平,是美人乎?是丈夫乎?罗敷陌上桑,苏蕙璇玑图,班婕妤捣素,秦木兰戍边,是才子乎?是女子乎?能答此语,吾将与之言画。
杨子允裘能读书善画,乃问道于盲,执贽而请余画十八册,余画世人殊不喜,而杨子以为老马识途,虽蹭蹬,可就而策也。余敬其意,兼为放肆之言。并十八种,以凭商确。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看画者亦师其意,则牝牡骊黄之外,尙有余地。允裘姑置之可耳!香山向又题。
(以上八帧册页中对题文字由朱良志老师整理,初次发表)
围绕上海博物馆所藏恽向的八开山水册页,朱良志教授谈了七个问题:
第一,“荒寒”。文人画自北宋以来就重视“荒寒”境界的创造,“寒”,不是外在温度的冷,而是归于心灵的平衡;“荒”,意在苍莽、脱略时空,将人的存在放到无古无今、无天无地的无极世界中。恽向讨论了“画气必冬”的问题,强调超越荣枯,超越时间的冥思,以及“存其剥”的道理,在极凋零处看生命的力量,表现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第二,“简澹”。文人艺术是体验的艺术,是表现生命感觉的艺术。文人艺术提倡“简”,它没有要呈露的欲望,没有要追求完美的动能,一切知识、情感等目的性追求都被“淡”去,只是一任本心从容自在地舒展。
第三,“古秀”。古拙的画面,沧桑的面目,只是方便法门,而活泼的生命呈现,才是云林乃至文人艺术的根本旨归。“秀”是从老中得,从枯中出,是老辣纵横中的韶秀。中国艺术的“枯秀”,是要恢复生命原有的风华,拂去尘翳,以明澈的双瞳去看世界。
第四,“形似”。文人艺术的核心是超越“形式”,而不是反对“形似”。一方面强调“乱处得手”,即文人艺术以“乱”着相,“乱”中有不乱;以无理为序,却有至理在焉;另一方面强调“幻处示现”,即超越美丑,超越形式,直指生命体验的世界。
第五,“透视”。文人画中的“乾坤透视”不是焦点透视,也不是散点透视,而是以人的整体生命融汇于世界,浑然与天地造化同流,这是不少中国艺术家所遵循的原则。
第六,“古意”。文人画的命脉在人心中的一点灵明,这乃是人的真性,不是理解力和感悟力,无法通过知识积累达到,而要放下心来,与万物一体。人本来就是天地中之一物,真正的韵士,乃在“存心”去贴近大地谛听,以一己之“孤音”去感天人、通古今。
第七,“价值”。艺术家关心自己的真实生命体验,并不等于将艺术定位于一己心灵之宣泄,而是将人类普遍的生命关怀意识,作为艺术追求的根本目的。文人艺术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启迪人们从目的性追逐,变成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关怀对待世界。
总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文人艺术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反映出中国艺术在宋元以来发展出的精微而深邃的理论内涵。这些理论不仅对艺术,乃至对人文大厦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肖鹰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朱良志教授结合七个具体问题,对文人艺术进行了深刻解读,提出文人艺术的真谛在于非从属性和重视自我生命感觉,其中对于“古秀”、“乾坤透视”等问题的解释,揭示了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征,并启发了对中西美学、中西艺术的差异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在提问环节,讲座听众积极参与交流,就文人艺术中的瞬间永恒性、文人意识的特征、海外汉学家的文人画研究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探讨。
文字整理:陈敬哲、孔祥劼
纪要在朱良志老师讲座内容基础上总结摘要完成,册页中的对题由朱良志老师整理并初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