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晚,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在理科教学楼108教室举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以“今日电影与我们置身的世界”为题作报告。讲座由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宋鑫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戴锦华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今天我们如何去认知世界?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技术革命全方位地冲击人类生活,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改变着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电影直接经历了胶片时代终结向数码时代转型的历程,是技术冲击的典型例证,它映照着我们置身的世界,影响着我们在社会中的自我体认。
戴锦华作讲座
戴锦华详细分析了技术变革中电影艺术的演变。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影的制作方式、观影体验以及传播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电影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也使得电影艺术的公共性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码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的创作和传播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对电影艺术本质的挑战。例如,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影像的可操控性增强,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平衡也变得更加复杂。
戴锦华结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戴锦华指出,中国文化自觉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价值重估。以《流浪地球》《一代宗师》等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作品,展示了如何在电影艺术中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讲述中国故事。她指出,《流浪地球》不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是一部充满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它通过科幻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园意识等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价值观。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使得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一代宗师》借助语言、剪辑等手法,塑造了令人沉浸的氛围,表达对中国文化身份、文化传统与传承等问题的思考。
戴锦华强调,中国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创新。除了《流浪地球》《一代宗师》,中国还有很多电影作品,都展示了如何在电影艺术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进行文化创新。同时,戴锦华指出,中国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对现代文化的探索和发展。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更主动参与着社会变迁的建构。电影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现实。
现场签名
戴锦华指出,作为最重要的公共艺术之一,电影艺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变迁紧密关联。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作品,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电影艺术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戴锦华强调,电影艺术不仅是娱乐和审美的手段,更是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的工具。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反思自身处境,并寻找改变生活的力量。
转载自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