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晚,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在理科教学楼108教室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退休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阎步克以“冠冕为荣与幅巾为雅:传统服饰的官僚化与士人化”为题作报告。讲座由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宋鑫主持。
传统中国服饰是传统文化遗产和王朝等级制度的组成部分,阎步克介绍了冕服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最早的冕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一种等级安排。《周礼》作为一部重要的制度史文献,记载了六冕礼制,即将冕服分为六个等级(六冕),六套冕服外观相似,通过帽子上的旒数及衣服上纹章的差异来区分等级高低。除了以旒数、纹章区分外,君臣之冕在形制上也有差异,如最高等级的大裘冕反而无章无旒,设计最为简洁,体现了祭祀所用祭服的庄重与纯粹。
讲座现场
后代王朝的冕服制度受到六冕制度的影响,同时随着时代变迁,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到了唐代,冕服的设计更加复杂,其上绣有十二种图像符号,如日中有三足鸟、月中有捣药兔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宋代以后,冕服样式逐渐固定化,直至明代又回归到较为原始的形式——圆筒加綖板的设计。明清之际,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孔子及其弟子被赋予了帝王般的冕服,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阎步克强调了儒服在汉代及之后对士人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汉代自孝武兴学以来,儒生的地位逐渐提高,甚至有些达官贵人选择穿儒服而非官服,以示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支持。例如,汉景帝第二子河间献王好儒学,经常穿着儒服,这表明儒服不仅是学者的象征,也成为了一种身份和荣誉的标识。同时,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也特别注重通过服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个人立场。比如,文法吏和儒生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职业角色,还体现在他们的服饰风格上。儒生往往以儒服为荣,而文法吏则被称为“刀笔吏”,因为他们习惯在腰间挂一把书刀,在帽子上插一支笔,以便随时记录和修改文书。
阎步克作讲座
阎步克特别提到孔子及其弟子被后世赋予冕服这一现象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他指出,汉代儒生认为孔子虽无帝王之位但有帝王之德,因此给他戴上了诸侯王才有资格佩戴的远游冠,意在表达对其崇高地位的认可。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调整孔子的形象,甚至为其穿上十二章十二旒的冕服。这种冕服变化的背后也反映了一种历史观,即我们可以根据意识形态适当修正历史事实,以符合一定的政治目的。通过对比古今服饰文化,阎步克指出,以服饰展示个人身份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古代,现代社会也同样有所体现。凡勃仑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道,服装作为一种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展示手段,在不同文明阶段有着相似的功能。无论是古埃及的官僚体制还是现代职场中的职业装,都能看到人们利用服饰来区分阶层、表达个性的做法。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对中国古代冕服制度与服饰文化的认识,也引发了大家对未来社会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思考。对中国古代服饰官僚化、士人化的观察,不仅为中国古代冕服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启示。通过研究古代冕服制度的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并从中汲取智慧,指导当下的生活实践。课程结束后,阎步克热情地为大家现场签名。
现场签名
转载自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