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上午,奥克拉荷马大学哲学系谢莉·欧文(Sherri Irvin)教授应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邀请作题为《恭维与社交等级:一种日常生活美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欧阳霄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多名老师参与了讨论。讲座聚焦“恭维”作为美学话语(aesthetic utterances)的复杂性,揭示了这一看似“无害”的社交实践如何塑造并强化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
恭维是如何运作的呢?欧文教授通过援引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一种看似正向的美学话语实为复杂的社会实践,其作用远非传递愉悦这样简单。恭维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程式化、情感塑造性、文化差异性、性别不对称性等诸多特点。这种恭维在理想情况下能够为维持社会团结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这种“社会黏合剂”亦可能沦为规训工具:恭维预设了评价者的权威性(如“我有资格评判你”)、被评价领域的价值性(如“你应重视外表”),以及回应的规范性(如“拒绝恭维即粗鲁”)。这些预设嵌入社会结构,悄然强化性别、种族等方面的不平等。
欧文教授进一步剖析了恭维的“阴暗面”。她以美国流行文化中的“街头嘘声”(catcalling)现象为例,“嘿,你真美!”等言辞看似赞美,实则通过强制接受评价者的权威,迫使听者“表演”对评价的认同,以避免骚扰的升级;类似地,“微侵犯”(microaggressions)常以恭维形式出现,如对非裔美国人讲“你表达很清晰”或“口才真好”隐含种族偏见,或对女性说“你瘦了”暗示体型歧视。此类恭维依托“归因模糊性”(attributional ambiguity),即受害者难以判断带有偏见的言行究竟源于真诚赞美还是隐性歧视,使受害者陷入质疑自我或反抗污名的两难,最终巩固社会等级。
这种有害的恭维和一般恭维的核心差异在于其背后的权力逻辑与社会效应。一般恭维以善意或情感联结为目标,通过“资格”(standing)传递认可,如信任关系或共情,此举旨在建立团结或表达欣赏;而有害恭维则基于“权威”(authority),通过预设对方应遵循特定价值观(如外貌标准、身份规范),隐性地强化等级秩序(如种族、性别、体型偏见)。后者以评价为工具,将个人偏好包装成共同体规范,既塑造被恭维者的情感反应,又巩固社会权力结构。两种恭维并非截然二分,但有害恭维的本质在于将恭维作为社会规训的手段。
面对恭维的伦理困境,欧文教授借尼克里格尔(Nick Riggle)的“共鸣”(vibing)理论提出改良路径。里格尔认为,理想的美学话语应摒弃追求单一评价标准的“趋同规范”(norm of convergence),进而转向“共同体规范”(norm of community)——通过探索审美对象的多元价值,实现个体间的相互尊重。这种美学话语的“共鸣”理论应用于恭维实践,则需:①消解权威:评价者不以群体规范代言人自居,而是基于个人感知表达欣赏;②关注主体性:恭维应指向被评价者的审美主动性(aesthetic agency),例如借助服饰搭配、发型设计等审美选择展现的个体创造力,而非单纯的外表吸引力;③开放回应:允许听者拒绝恭维中的隐含预设,甚至修正评价者的误读。欧文教授以跨文化场景为例,指出真诚的恭维需兼顾文化敏感性与个体独特性。例如,在非裔社群中赞美发型设计的历史意义,而非空洞的“真漂亮”,既能肯定文化身份,又避免刻板印象。
谢莉欧文教授的精彩讲座揭示了恭维作为美学话语的复杂性——它既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权力结构的载体。欧文教授通过剖析日常实践中的微观政治,为理解社会等级提供了新颖视角。参与讲座的师生与欧文教授就有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比如如何有效辨识好坏恭维,以及恭维实践的语境性等等。
文字整理:李 舵
讲座摄影:李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