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的“流云讲坛·中国美学系列讲座”第一讲在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燕南园56号)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老师以“艺术与抽象”为题作报告。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朱良志教授参与对谈。此外,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多位老师参与讨论。本次讲座吸引了大量师生参与,并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转型等话题的深刻讨论。
陈少明教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艺术与抽象”。他在引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抽象何以成为艺术?传统观念认为艺术需要形象,而抽象往往标志着图像不明确和意义的不清晰,但抽象却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若从哲学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可以得出艺术起源于抽象的结论。
讲座第一部分,陈少明教授首先聚焦于想象和抽象之间的关系。他从“想象”这个词汇谈起,援引《韩非子·解老》中对于“象”的讨论,分析了象架、象体、想象三个要素。从象架到象体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其特征是从在场的“形”去想象不在场的“体”。这种想象需要建立在结构一致性的基础上。艺术创作中的象征手法就是想象转化为抽象的过程。他援引毕加索创造的公牛绘画,来对艺术创作中的抽象过程进行图像化说明,画牛的过程就是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双向活动。AI对“抽象”的定义为:抽象是人类通过提取事物共性、剥离具体细节来简化认知的思维过程。其本质是将复杂现象简化为核心特征,形成概念模型。陈少明教授对这一定义做出阐发。认为概念的抽象是获取逻辑的普遍性,而图象的抽象是塑造形态的象征性,两者异曲同工。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陈少明教授从六个不同的类型来切入艺术创作中的抽象过程,即象形图案、观象制器、绘画和图案分离、图案向文字转化、字义的抽象化、及《周易》的立象以尽意。他从汉字起源、象形器具的制作、八卦取象等角度讨论了早期文字和图像发展中的抽象过程。象形图案是记号的奠基阶段,记号是标识事物的抽象行为。观象制器首先要对物象进行模仿,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也需要实物图案化的转化环节,呈现出从实物(具象)到图案(抽象)再到新器(具体)的转化过程。图案是记号,目的是指向图示的事物,追求实用功能,而艺术讲究绘画的方式,要引发非功利的感情或思想,趋向于复杂与生动。同时,人类文明中也存在从图案向文字转化的案例,从图案到写字就是符号化的抽象。图案可以直观,而文字需要定义。汉字的字义寄寓于象但是又独立于物理事实,概念具有普遍性而艺术具有独特性。
讲座第三部分,陈少明讨论的重心为中国艺术和抽象之间的关系。他从书画同源、书法中的抽象性、中国绘画中的抽象性三个维度进行阐发。书法具有绘画的特征,在笔画和姿态上模拟自然万物。书法和文字相互区别,字义可以转化为语义,但是字形则有独立的意义。书法是抽象的艺术,体现在从实物到图案再到符号与文字的演变过程。而汉字本身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一直发展到楷书、行书、草书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抽象化的过程。发展到了草书,书法已经成为脱离原始图案形态的抽象艺术。陈少明指出,中国的文人画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比如认为写意重于摹状、神似重于形似。在人物画和花鸟画中,往往不拘泥于季节的限制和物象的大小,花鸟画中尤其形成了鲜明的题材类型化特征,这都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不过,中国写意法虽然不写实,但也不是抽象艺术,既不是书法,也非西方观念艺术,总体上处于“象与不象”之间。他援引徐渭、八大山人等人的作品对这一问题做出说明。
在讲座的第四部分,陈少明将讨论的焦点转向西方抽象艺术。他从西方绘画中写实的退却这一重要特征谈起,认为以摄影的兴起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对艺术创作形成了巨大压力,艺术转向追求超越写实。这种对写实的突破主要分成两条路径,首先是在技法层面的从色彩、笔触到造型等方面对写实的突破,其次是艺术家在观念层面从原始文化和边缘文化中获得的启迪。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等艺术流派都是广义的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就是抽象艺术最为典型的体现。陈少明重点讨论了雕塑、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中的抽象。古希腊罗马的雕塑艺术追求绝对具象,体现在艺术作品的饱满、生动和逼真,而亨利·摩尔的作品则是雕塑艺术抽象化的典范,它存在去掉具象,边界模糊和光滑、形态夸张,类似于半成品等特点。而装置艺术所具有的抽象性更为明显,这种抽象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从生活场景中抽取表达作者意念的事物,二是物象(展品)与意念几乎没有直观的联系。这也引发了下一次讲座中所要讨论的问题:艺术与命名。陈少明指出,抽象是一种精神品质:抽象体现在思想、符号与行动的各个层面;艺术抽象与概念抽象是同源而相互独立的符号行为;抽象离不开想象力;理性的发展伴随着抽象的过程。
在讲座的对谈环节中,朱良志教授对陈少明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重点讨论了书法和文人画中的抽象问题。朱良志指出,概念的抽象主要体现在定义,而艺术的抽象更重视独特性的体验。书法重视书写过程中的生命体验,书法来源于“象”,需要体现“形”和“势”。书法来源于汉字,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摆脱“象”的制约。文人画不是抽象艺术,王维、徐渭等画家的画中有具象性的芭蕉、葡萄等物象,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象艺术。文人画不能摆脱具象的根本特点,绘画物象中留存有本真的原有的意义。朱良志认为,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和亨利·摩尔的雕塑经常被进行比较,但两者实则有较大差别。H亨利·摩尔的雕塑是抽象艺术,而中国园林中的假山不能脱离山的外在具体形貌,需要具有可描述性,不是抽象艺术。
杨立华教授认为,陈少明老师的讲座中既涉及到古典艺术,也涉及到现代艺术,在艺术类型上涵盖了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讨论的艺术范围非常广阔。他提出,如果把艺术理解为描述性的抽象,那么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有何区别?对于艺术的理解有多种方式,比如可以把艺术理解为有别于思想和概念的肯定性的抽象。谢林黑格尔等哲学家已经预感到现代和古典之间的不同,那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否有部分的艺术抽象也是一种限制?比如场景的抽离、艺术家本身和生活世界的隔离。拿一个完全具象的作品来举例,比如伦勃朗的油画极其写实,但也是对人物形象、空间场合的截取和概括,那这种创作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创作中的抽象?抽象的过程一般都是简化,但是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在这个减法的过程中是否还存在“加法”?艺术创作能不能理解为把更规律性的东西从非规律性的东西中区别出并加以展现?能不能把艺术的抽象和思想的抽象都理解为精神的技术,这种精神的技术是否就是艺术和思想所共同具有的人文性?
陈少明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回应。一部分艺术比如装置艺术的确是对生活经验的隔离,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无法涵盖完整的生活世界,所以必然存在一个选择、摒弃、简化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抽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艺术都可以被称作抽象艺术,因为抽象的活动不能等同于抽象艺术。艺术发展史中存在加法和减法两个倾向,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发现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双向运动。但是就现代艺术的整体特征而言,现代观念影响下的艺术创作更多呈现抽象的特征。传统艺术总是有相对明晰的判断标准,而现代艺术似乎丧失了评论的标准。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AI提供的都是准确的信息,而人文学科更重视独创性的思想,所以面对人工智能,人文学科至少不应该比自然学科更加悲观。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柯伟业研究员和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盛珂教授还就李泽厚的积淀说、老子哲学与艺术抽象问题的联系等话题与陈少明教授展开讨论。
在讲座的最后,朱良志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开设“流云讲坛·中国美学系列讲座”的初心和愿景做出了阐释。“流云”的概念来源于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发表的一系列诗作“流云小诗”,以“流云”为名,主办方希冀继承宗白华先生给北大美学学科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独立、自由、尊贵。希望通过一次次在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遨游,在森罗的世界中寻求一种腾游四海的安心。“白云流空,便是思想片片。”未来,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还将继续策划更多主题深刻、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欢迎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积极参与。
纪要整理:张鑫
讲座摄影: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