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晚,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在理科教学楼108教室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以“文化与时尚——中国古代金银器”为题作报告。讲座由教务长办公室王春主持。
齐东方通过丰富的考古实例,深入剖析了金银器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内涵与时尚引领作用,揭示了器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变迁与审美演变。齐东方指出,金银器作为古代贵重的材质,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享受。它们不仅因自然的光泽、高贵的特性被选用,更因其永恒的价值特性成为记录时代的重要载体。齐东方强调,金银器在不同时代都引领着其他材质器物的变化趋势,是研究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讲座现场
齐东方从唐宋时期切入,分析金银器风格如何受到文人格调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推行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的审美追求从高贵转向高雅,甚至超俗。这一变化在金银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宋代金银器上出现了诗、书、画一体的纹样,如《赤壁赋》题材的银器,将文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彰显了文人的独特格调。此外,莲花、菊花、梅花等纹样的流行,不仅源于纹样本身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文人赋予这些花卉的文化含义,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的“隐逸淡泊”以及梅花的“坚韧不拔”。齐东方指出,唐代金银器风格受到丝绸之路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体现出开放创新的时代风气。齐东方以“胡瓶”为例,讲解了外来器物如何被中国工匠吸收并逐渐改造。唐人保留了多曲长杯、带把壶等新型器物的型制,但纹样逐渐本土化。这些新型器物改变了中国人的起居生活方式,同时,纹样的流行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唐代流行鹦鹉纹,鹦鹉因其学舌能力被赋予传递信息、象征才华的寓意,成为宫廷绘画的主题,又逐渐成为流行的金银器纹样。
齐东方介绍了宋代金银器的时尚风格与文化内涵。他指出,宋代在塑造中国文化符号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宋代以前,松、竹、梅、兰等植物并未形成固定的精神象征。宋代文人通过诗词,将自然界的花草符号化,使其承载特定的道德与哲学意义,影响了金银器、瓷器、绘画和文学等领域,形成一套视觉语言体系。安史之乱后,社会对民族本位文化的回归,使得宋代兴起了一股仿古潮流。宋代学者通过研究古代礼器,试图恢复周礼传统,这一思潮自上而下影响了整个社会。宋代金银器中出现了大量仿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如鼎、簋等,但这些器物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融入了当时的政治准则和伦理观念。这种仿古不仅体现在金银器上,陶瓷器也纷纷效仿,南宋官窑的瓷器甚至90%以上为仿古器型。
讲座现场
齐东方指出,宋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金银产量增加;起居方式改变,例如从席地而坐变为高桌高椅;饮食结构也日益丰富。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器物的设计与功能。宋代金银器除了实用价值外,还出现了纯粹的艺术品,如造型夸张、专供陈设观赏的器物。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专业承办酒席的“四司六局”,从制度上推动了器物种类的多样化。
齐东方总结道,金银器的美不仅在于其材质与工艺,更在于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含义。从唐宋时期的文人格调、仿古风尚到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金银器始终是时代潮流的风向标。通过研究这些器物,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感受古人的审美追求与生活智慧。
转载自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