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晚,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在理科教学楼108教室举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长聘副教授李溪以“风花雪月——文人的‘四时’之境”为题作报告。讲座由教务长办公室王春主持。
讲座现场
李溪指出,“风花雪月”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观或四季更替的象征,而是文人传统中独特的精神状态,是心灵澄明的感知,是对存在意义的揭示。风花雪月无法被规定或刻意追求,白居易的“雪月花时最忆君”与黄庭坚的“雪月风花,不醉怎生得”,都道出了风花雪月与人的内在状态息息相关,且只能在心灵自由的瞬间自然显现。
接下来,李溪分别从风、花、雪、月四个意象展开,结合诗词典故,阐释这些意象在文人传统中的独特意义。
李溪作讲座
“风”这一意象较早在《庄子》中展开,《齐物论》将“风”视为“天籁”,强调万物无目的的自在显现。李溪提道,古人常以“风”形容声音,如“松风之音”指古琴的声音,因其能“洗心”,让人摆脱世俗的浮躁;古人还以“松风”形容煮茶时水沸的声音,认为喝茶的真趣不在于茶的品种或器具,而在于心灵放下对外物的牵累,在煮茶和品茶的片刻感受到自然宁静。正如唐寅所说,“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说明唯有心无杂事,才能体会茶中“风”的意境。
落花是“花”的一种典型意象,李溪认为落花是时间与生命的象征。明代画家沈周思念儿子而作《落花图卷》,就借用落花让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珍贵。李溪还举《二十四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落花无声中,生命消长,领会这一点便能超脱世俗的负累,读出生命存在的真谛。
李溪强调,“雪”意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覆盖大地,从而消解事物的具体形式,创造出虚空世界。元代诗人鲜于伯《题范宽雪山》道:“前山积雪深,隐约形体具。后山雪不到,槎芽头角露。”李溪指出,雪的“空幻”消解了事物鲜明的形式,让人回归到生命原初的整全状态。
“月”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意象,其清冷与永恒成为文人寄托情感的载体,具有无穷的诗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道出了“闲人”心境的重要性。李溪指出,我们不妨由此反思当下的精神生活:在技术时代,人们很难像古人那样对月抒怀,便捷的通讯消解了思念,科学的认知消解了诗意。
李溪总结道,风花雪月的核心在于真实无伪的生命显现,每一次与风花雪月的相遇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们也是生命的“无尽藏”,让被世俗观念拘缚的自我得以在“此时”安适和自由地存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常常陷入结果导向的行为模式,被未来的目标所遮蔽,失去了对当下存在的真实感知。李溪呼吁同学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去感受、欣赏风花雪月,从“被遮蔽”的状态中抽离,重新发现生命中被忽略的诗意瞬间。
转载自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