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晚,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在理科教学楼108教室举行,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以“道在山林”为题作报告。讲座由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晨主持。
讲座现场
渠敬东深入探讨了中国山水画中的“道”与文人精神,并通过分析北宋三位著名画家:郭熙、李成及范宽的人生经验与山水画作品,揭示了山水画中深刻的哲学意蕴。
渠敬东指出,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道”的体现。北宋文人通过山川、草木等元素,在山水画中寄托人生沉浮的感喟,在自然间得到安稳和释然的和谐关系。苏轼在政治失意时寄情山水,郭熙的《秋山平远图》唤起了他对山水天地及人生的哲思,郭熙的画笔也勾连起苏轼、黄庭坚两人相似的仕宦经历和共同的人生志向。渠敬东强调,山水画中的“道”不仅存在于自然之中,也存在于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因而苏轼、黄庭坚等文人观山水画后,写出了一首首体现自然与人生的诗。
渠敬东作讲座
渠敬东结合李成的作品,分析其萧疏风格背后的精神意蕴。李成《读碑窠石图》中的“蟹爪枝”枯木、岩石、雾气和无字碑等意象,都显示出“萧条淡泊”的特点,画家借此表达了自身处于乱世的孤独与坚韧,也体现了中国文人在逆境中的坚守与追求。
渠敬东接着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探讨山水画里中国人面对天地的世界观。他指出,范宽的画作以“雄强霸气”著称,通过巨大的山体与细腻的笔法,展现了山水的磅礴气势。范宽的画作是对天地之“大”的感悟,体现出渺小的人面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渠敬东强调,对古代山水画及其理论的理解,不能单纯停留在文本,而要从精神和生命体验中去把握。古代山水画有“三远”理论——高远、深远和平远,画家通过这三种视角构造天地世界,将对自然与人生的多层次理解同时呈现在画面中,山水画用“三远”表现完整的“世界观照”。渠敬东认为,山水画体现了文人的心之所向,君子可以在朝,而心系于山林,在纷繁的世俗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渠敬东指出,中国古代的“字”“画”“象”具有合一的关系。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本质上就是一幅画。诗与画的关系也是如此,诗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一幅幅意象丰富的画面。渠敬东强调,中国的山水画结合了文字与图像,将心中的“道”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以郭熙的《早春图》为例,渠敬东分析了山水画中山与水的走向及其象征意义。《早春图》中,山体从画面底部向上延伸,形成一种“升”的趋势,象征着生命的勃发与向上的力量;而水则从高处流下,形成瀑布或溪流,象征着世间的智慧与沉淀,山水二者共同构成了天地间的动态平衡。渠敬东强调,山水画中山与水的走向揭示了文人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感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渠敬东总结道,中国古代山水画并非单纯对山川形貌的摹绘,其中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与文人精神,山林永远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现实人生、社会政治永恒地关联着,其中包含的超越性的心灵和精神,在今天依然可以带领我们穿越俗世,看见“道在山林”。
转载自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