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品读”系列讲座第四季·中国艺术经典第一讲在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燕南园56号院)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刘晨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暨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主持并评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龙飞、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宁晓萌、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欧阳霄和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长聘副教授贾妍、助理教授柯伟业出席本次讲座并参与讨论。
刘晨老师本次讲座的主题为:《〈迦陵填词图〉:明清文人的情感与佛理之境》,讲座分为男女同绘与维摩天女、男男同绘与不二法门以及生死同绘与传写真容三个部分。讲座伊始,刘晨老师首先介绍了讲座所主要讨论的文人陈维崧的家族谱系和基本生平。陈维崧被称为“清词三大家”之一,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很高造诣。画僧释大汕于康熙十七年为其绘制《迦陵填词图》,在图像后留有陈维崧及其后世子孙四方求索的71位文人雅士的题咏,为一时之盛。
讲座的第一部分为“男女同绘与维摩天女”。释大汕原作《迦陵填词图》现已不存,刘晨老师分析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迦陵填词图》道光二十五年(1845)石刻拓印本、陈怀缩绘合刊本和清代叶衍兰摹《迦陵填词图》三套作品,对其中男女同绘的基本图式展开讨论。三幅画作在人物形貌与器物绘制上几近相同,仅于细节处存在些微差异,在图像内容上较为如实地展现了释大汕原作所表现的男女同绘的样式。随后,刘晨老师调用更多图像素材,综合分析了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男女同绘的场景。她援引北齐后期的山西朔州水泉梁壁画墓中北壁(正壁)所绘墓主夫妇并坐图、(传)顾恺之《女史箴图》、(传)顾恺之《洛神赋图》等图像材料,分析其画面内容。但男女同绘的图像在明代以来明显增多,在图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此时,画中男女形象趋于程式化、符号化。而《迦陵填词图》所呈现的男女同绘图式正是在明代才子佳人图像广为流传的基础上演变而成。
随后,刘晨老师指出,《迦陵填词图》的构图形式和绘画风格明显受到明代画家陈洪绶的影响。刘晨老师从画作题跋、构图形式、画中器物符号、艺术风格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接着刘晨老师转入对《迦陵填词图》对《维摩诘经》中典故的运用。此经围绕维摩诘与佛陀弟子和菩萨们的对话展开,以他和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的对谈和演示为主线,讲解和强调了空性和平等等大乘佛教核心思想。画僧释大汕通过男女同绘的图式,将陈维崧比作维摩诘,不仅是对陈维崧文人身份的赞美,更是结合画面构图与人物关系,对陈维崧与画中女子形象的一种视觉化比喻:二人好似佛教故事中的维摩诘与天女。这种比喻赋予画作超越现实的禅意和哲学内涵,也为后世题咏者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刘晨老师引用了阮元、梁章钜等文人的题咏,分析其中对维摩天女这一佛教典故的阐释。此外,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将维摩诘与天女理解为具有亲密男女关系,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有作品描绘此典故。
讲座的第二部分为“男男同绘与不二法门”。刘晨老师指出,在《迦陵填词图》中看似清丽脱俗的仕女形象,并非一名女子,而是陈维崧的蓝颜知己徐紫云。徐紫云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冒襄家中的男优,以其才情闻名。陈维崧曾请如皋画家陈鹄创作出《紫云出浴图》,其上有众多文人题咏,不仅寄托了陈维崧对徐紫云的深厚情谊,也成为文人交游网络的重要记录,反映了以冒襄水绘园为核心的士人对陈徐关系的默认。这种描绘方式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审美趣味,也揭示了明请文人圈中同性恋关系的隐秘存在。
刘晨老师对比分析了《紫云出浴图》和《迦陵填词图》中的人物形象,前者中的人物性别隐约可辨,而后者中的人物则呈现为女性形象。这种看似确定的性别特征,实际上蕴含着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即呈现出一种亦男亦女的视觉比喻。这一表现手法和《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中关于天女的相关绘画传统相呼应。在此经中,天女指出,尽管舍利弗此时呈现为女性,但并非真正的女性,从而阐明“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的“不二”法门。画面中特意凸显的男性与女性的性别特征,虽然对应了经文中关于幻定无相的解释,但是实际上在视觉表现中强化了男女有别的成见。这种表现《观众生品》的场景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并不少见。而大汕在画作中借用“维摩天女”的形象,直接将徐紫云绘作女性形象,不仅呼应了《维摩诘经》中的教义,也深化了画作的象征意义。同时,画作中的性别模糊性,反映了清初文人对情感与身份的复杂认知,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与超越。
讲座的第三部分为“生死同绘与传写真容”。据史料记载,在释大汕应邀为陈维崧创作此画时,徐紫云已经离世。画中所绘文人与仕女在现实中已经阴阳两隔。多家文人题咏也提及斯人已逝的现状。画面中,陈维崧的面容与其五十开外的年龄较为相符,而徐紫云则为年轻女子的形象,面容依旧。在宋元以来传奇小说的叙事中,女性写真场景通常与离别的语境相伴,表达离愁别绪。在传统绘画中存在为逝者写真的传统,主要表现为绘制于墓室壁画上的墓主夫妇像,以及用于祭拜供奉的祖先像。墓室中墓主夫妇像在制作完成后将被封存于地下,不可为他者再次观看。而祖先像是为追忆先祖而绘制、供后代祭奠使用的肖像画,应该表现祖先之真容。《金瓶梅》中即有画师为已亡故的李瓶儿绘制小像的情节。
《迦陵填词图》中生死同绘的表现方式较为罕见,刘晨老师指出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文学中“人鬼恋”叙事的影响,尤以《牡丹亭》为代表。明清时期是“人鬼恋”故事的繁荣期,《牡丹亭》《长生殿》《聊斋志异》等将“人鬼恋”的故事推向高峰。陈维崧与徐紫云等人对于《牡丹亭》应该十分熟悉,其中“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观念,可能对《迦陵填词图》的生死同绘产生了深刻影响,体现了以至情为导向的死生“无异”的观念转向。同时,这种“生死同绘”的模式除了表现对画中人物的追思,还与《维摩诘经》中的思想相呼应。
刘晨老师在最后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陈维崧和释大汕的身份与交往的行为体现了儒释之间的交融与碰撞。陈维崧请释大汕所绘图像主题为男女之情,是至情至性的图绘。释大汕在绘制时加入佛禅思想,以维摩天女为喻,将这种情感进行转换,造成“色”与“空”之间的张力。《迦陵填词图》画面简洁,而题咏众多。繁复的文本为解读空间提供了巨大空间,揭示了明清时期文本与图像、心学与佛学的交互影响。
在评议环节中,朱良志老师高度肯定了本次讲座内容。他认为此次讲座讨论的话题在艺术史上有较高价值,对清初文人的精神状况的分析也非常绵密。在材料的使用上,本次讲座涵盖了文字、图像、佛经等内容,尤其是分析了大量的敦煌壁画中和《维摩诘经》有关的内容,显示出巨大的工作量和扎实的考证功底。朱良志老师指出,在本讲座聚焦的问题上,西方艺术史学者多从同性恋的角度进行讨论,而本次讲座则从文人艺术的角度展开分析,角度新颖,逻辑清晰,论证扎实。本次讲座对男女性别这一议题的讨论也具有启发意义,既没有放在理学的角度,也没有陷入色情的阐释,而是找到较为客观的文人叙述模式,具有新意。
宁晓萌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三点感受。一是主讲人对《迦陵填词图》和佛教思想在图式上的联系极具启发性;二是画作中生死同绘的表现,是一种最深刻的情的表达,这是一种超越男女、超越生死、超越世俗的情的揭示,它探究的是生命最根本的东西,很值得进一步的反思;三是主讲人对研究对象的同性恋倾向处理得较为客观成熟,能从画作和诗文中达到较高的对于其精神状态的分析,值得借鉴。
徐龙飞老师认为,本次讲座触及到情色、生死等关于人的重要问题,具有研究深度。画作中的芭蕉叶象征着易逝,紫云端坐其上,可能具有特殊意涵。贾妍老师认为,《迦陵填词图》中生死同绘的模式极具启发性,这种特殊的绘画模式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也有类似的同性情侣,恩奇都死后, 吉尔伽美什专门为其造像,以示怀念。这样一种造像的方式实则是表达对挚爱的永恒追思,是以艺术的方式让瞬间得以永恒。柯伟业老师认为把陈维崧理解为维摩诘的形象这一思路颇具新意,艺术史中男女形象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关系值得继续探讨。欧阳霄老师认为,从词学的角度切入悼亡这一主题,会拥有更加丰富的材料。另外,芭蕉在绘画中可能是逝者的符号。刘晨老师对各位老师的评议和提问表示感谢并做出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未来,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还将持续推出更多题材丰富、主题新颖、聚焦前沿的精彩讲座,欢迎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积极参与。
纪要整理:张 鑫
讲座摄影:马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