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下午,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文化中国第四讲在哲学楼101教室举行,艺术学院郑岩教授以“不守‘规矩’的工匠——中国美术史的若干细节”为题作了精彩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宋鑫主持。
讲座现场
郑岩结合丰富的美术史材料,通过观察和分析考古发现的中国艺术品的一些细节,来推考工匠的工作状态,揭示其创造力之所在。他指出,中国早期美术史的主角是无名的工匠,但他们在创作中的个体化表达也成为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郑岩指出,工匠往往被理解为在特定制度、机制和传统中被动工作的人,但实际上他们在规范性的创作中也不乏创造性的表达。郑岩以陶器、青铜器、建筑、兵马俑等为例,详细分析了它们在图案、颜色、造型等细节上体现出的工匠的精巧营构。如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豆在颜色、底纹和绘制方式上的巧思;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藏晋公盘上的浮雕与铭文的对比,彰显出工匠们的美学追求;姿态多元、体型各异的兵马俑更佐证了古代艺术作品并非是“流水线”的产物。早期器物上看似“无关痛痒”的细节,无不透露出古代工匠在技术和艺术上的精心追求。
郑岩作讲座
郑岩进一步谈道,虽然早期作品往往被视为工匠们的集体工作,但工匠本身也是鲜活的个体,即便创作者只是汉代最低微的无名工匠,他的作品也体现出艺术的高度尊严感与自觉性。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中的骑射图,唐代墓葬仕女图、壁画和手印砖的细节,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微妙而动人的情感表达。郑岩指出,在感受和分析古代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当将作为被创造者的作品与作为创造者的主体联系起来,并不必须在固有的制度、机制和传统下理解,而要感受无名工匠在历史的创造中的独特价值。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围绕壁画取材与社会知识基础、现代艺术创作如何摆脱临摹式的工作困境、兵马俑的发展演变等话题进行讨论。郑岩以细致而深刻的解答回应大家的提问,为现场师生带来了启发与思考。
现场提问
转载自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