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晚,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文化中国第三讲在哲学楼101教室举行,历史学系朱青生教授以“马王堆帛画的意义解释与《汉画总录》的编辑”为题作了精彩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宋鑫主持。
讲座现场
在本次讲座中,朱青生以自己的学术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他对汉画研究的深刻思考。在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后,朱青生毅然选择回到中国,并启动了《汉画总录》的编辑,将汉代的画像、画像石、画像砖、壁画进行完整的著录。如今,这项工作已经持续了29年,出版了63卷,为汉画研究留下珍贵的资料库。
朱青生授课
朱青生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介绍,深入分析了图像研究中的不同观点。他以形相学(图像科学)的原理为基础,探讨了图像研究中为何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他指出,这些分歧源自人观看图像时的心理,即接受美学,通过这一视角,他重申了图像研究中的疑斧情结和虱轮情结。疑斧情结指面对观看对象有意向引发的认知,有时是心像的投射,对于模糊的图像,即便是有相同背景的学者们,解读也可能大相径庭。虱轮情结是对部分观看对象的全局化引申处理。在汉画著录中,这种引申经常发生在对题材和主题的解释上,将细节扩大到遮蔽全体的程度,其认知发展方向不一定趋向事实,而是趋向注意力焦点和重点所指。
朱青生进一步介绍了他所推进的图像科学的基础研究。他提道,从1995年开始建造“汉代图像数据库系统”,是基于结构主义理论构建的全图像大模型,与同时代的语言大模型和实物数据库相关联,以数字人文的方式整理汉代图像资源,建立对全图像数据系统进行通检的体系。这一系统将每一个形象及其关系置于整体的图像结构中,通过数据库的检验和核对,实现更全面、严谨的解读,最大限度地限制了疑斧情结和和虱轮情结的发生,避免其干扰对历史事实的揭示和解释。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考古出土新材料与中国传统卷轴画的关系、马王堆帛画的具体用途,以及大数据与数字人文研究在图像解读中的应用等热点话题进行提问,朱青生以细致入微且富有深度的回答逐一回应,为现场师生带来了新的启发与思考。
转载自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