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下午,“品读”系列讲座第三季·诗与哲学第一讲在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燕南园56号)举行。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邹蕴以“庄子的身体观念及其美学意涵——从《德充符》谈起”为题作报告,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陈斯一参与对谈。
邹蕴老师认为先秦儒家的身体观原型是以周礼为中心的威仪身体观和以医学为中心的血气身体观。其中,礼义化的身体观自前者衍生而来,心气化的身体观和自然气化的身体观则可溯及后者。庄子在以残形者和异形者为主人公的寓言中主要是对礼仪化的身体观提出了挑战。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阮元指出,威仪产生自经过礼乐约范的人体自然心性。
《礼记·礼器》直接用体训礼,“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冠义》又把冠礼的诸环节与人成其为人的各阶段相对应,只有完成了冠礼,人才完全地进入到伦理的关系之中:“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这种把体貌之美与人之德性的完善相联的身体观发展为了“文质彬彬”、内外相谐的审美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促使人从外表推断其德性,也导致君子不断地修饰其仪表和行止,追求在坐立、食卧、表情和言语等各方面的仪容之美,特别是君子在其所穿服饰的设计和穿着的场合上受到严格的规范。
兀者大多是受刖刑、被砍去一足之人。如王骀、申徒嘉和无趾。另有“丑角”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以及《人间世》里的支离疏,他们的身体都不能满足儒家礼仪的基本要求。在礼义化的身体观之下,他们被认为不仅在形貌上残缺而且在德性上有亏。子产故而讽刺了申徒嘉:“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孔子也把“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无趾当作劝勉“全德之人”的例子,实则仍坚持了形德同一的观点。他虽然指出“礼乐之本”不是外在的“玉帛”“钟鼓”,而是人心之仁,但其持论的背景是一个“文胜于质”的时代,这种现状正是礼仪化的身体观和文质彬彬的审美观在实践中难以避免的后果。
庄子直指问题的根本,倡导“重质轻文”。《田子方》把“儒士”与“儒服”区分开来,虽然鲁国举国着儒服,其国民都“未必知其道”。《大宗师》描写了孟子反和子琴张在与其莫逆于心的知己子桑户的丧事中的举动,借孔子之口说出了“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的惊世之言。
庄子意识到人的身体是脆弱的、受命运的左右,或生来就有不完美之处,或因灾厄而变得残缺。申徒嘉言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从道的视角来看,所有的存在者一律平等,人的身体并不比其他的存在者更高贵。王骀“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大宗师》:“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此即庄子的“宇宙身体观”。
庄子并不是要否弃身体。他描写过各种残缺之人,也刻画了风姿绰约的神人(《逍遥游》)和以踵呼吸的真人(《大宗师》)。他是把身体作为方法。如《养生主》里日复一日地修为其身体诸官能的庖丁,“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又如《达生》中捕蝉的佝偻者,通过对身体的不断操练,达到了“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的境界,“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若用现象学的术语讲,当人熟练地行事时,他的意识好像是一位旁观者。庄子的目的是“忘形”,但这只有通过对身体的操练才能实现。所谓的“堕尔形体,吐尔聪明”(《在宥》)指的只是摒除“多知”对身体及其官能的干扰,“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德充符》),而非干脆关闭所有的感官甚至去伤害自己的身体、以残缺为美。“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正是人之所以为人。庄子所反对的只是外在的礼义与人之形貌的严格对应导致的对身体的宰制,儒家所重视的“仪容”并不是真正的“身体”。
与谈人陈斯一评论道,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古典学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对应和实质性的差异。庄子的美学是一种“反抗美学”,它的建立是为了反对儒家的礼乐文明,推崇一种人与自然弥合不分的状态,他眼中那些残缺的身体反而可能是最能逍遥的;古希腊的悲剧美也是要挑战当时的城邦秩序和王权结构,但它刻画的是人之身体健全的自然美,却恰恰是为了把它毁灭给人看,在各种不可解的冲突中凸显人性的高贵。庄子学派诚然警惕人类对肉体之躯的执着,但同时也格外重视身体上的经验和实践层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和相应的技艺难以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技艺的主体是身体而不是意识。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截然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利用工匠的身体来实现自身与质料的结合,其中,无论是工匠的身体、他使用的工具还是他所加工的材料都是工具性的,技艺的的主体在于形式一侧,即logos/eidos。
随后,与谈人提出了关于庄子对“孔子本人”持何态度的问题。主讲人回应称,庄子经常揶揄孔子,但在内篇中完全负面的只有两处,相反,庄子经常借孔子之口来讲述方外之士的状态。孔子是世俗之人中的最高者,他由于“天刑”不得不留在世俗之中,庄子对他是同情的。
纪要整理:刘 骁
讲座摄影:唐静怡